鴻海集團旗下的零售通路賽博數碼在今年 4 月初傳出積欠上百萬的貨款未付。消息一出,台灣媒體競相報導,引起不小的震撼。雖然賽博數碼稍後出面澄清廠商貨款已結清,但也同時表示已經主動通知國內土洋家電,從 3 月中旬起不再進貨。
這個事件會如此值得關注,是因為由郭台銘領軍的鴻海集團,在科技代工業幾乎無人能敵,也使得郭台銘被封為「一代科技梟雄」、「代工產業的俾斯麥」。鴻海集團去年第 4 季非合併營收 9883.79 億元,季增 39%,創歷年單季新高;去年全年非合併營收逾 3 兆元大關,刷新台灣民營企業新高紀錄。
轉型之路顛簸
然而,郭台銘早就體驗出,代工業畢竟是為人做嫁,賺的是一分一毫的血汗錢,而且隨時都面臨客戶轉單的危機。即便營收迭創新高,但上面幾乎已經到頂了,因此鴻海不得不思考,如何從代工之外再找出締造獲利的新藍海。「通路業」似乎是鴻海的答案。
鴻海集團去年宣布轉型為商貿的鴻海,成為集團成立以來最大的轉型挑戰。對外,鴻海要透過商貿通路爭取中國大陸市場;對內,是集團欲超越以往代工服務的格局,邁向「商貿富士康」的轉型關鍵。更進一步,鴻海要提供品牌客戶完整的製造代工和銷售通路服務,才能壯大在商貿市場的競爭力。但鴻海佈局的最後一哩,卻走來艱辛。
首先,鴻海在中國的萬馬奔騰計畫不如預期、2010 年與德國麥德隆合資的大型電器專賣店萬得城,在營運與擴點方面也一再受挫,於今年 3 月 11 日關閉其在上海的七家門市,並宣布自中國市場退出。其次在台灣方面,負責經營通路實體店面的賽博數碼,亦傳出將縮編在台 6 家實體店。
除了實體店外,大陸電子商務飛虎樂購也面臨重整,使得鴻海的通路布局幾近全數鎩羽而歸。
製造與通路,不同經營思維
在製造業風光,是否就代表通路開拓也可以暢行無阻?顯然,製造與通路的邏輯思維有很大的不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自創了 eCMMS 模式,亦即從設計一直到出貨的一站式垂直整合服務。這種商業模式讓鴻海過去 10 餘年創造了從百億到 4 兆營收的傲人成績。
然而,市場分析師指出,經營通路業不能再死守著代工業的模式不放。郭董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把通路當成代工業經營。經營通路的庫存管理相當重要,而且產品必須少量多樣,如果訂單一少,隨時就要調整貨架,或是立刻要求供應商停止進貨。據悉,賽博通路銷售的商品不夠多元化,讓一般消費者上門意願低落。
另外,通路最重要的是站在每位消費者的立場去設想,因此,以產品為中心的企業文化,與以顧客為中心企業文化完全不同。製造是對少數大客戶 (B2B) 的服務與行銷,通路則是對每位小客戶 (B2C) 服務與行銷的企業文化與組織。
轉戰電子商務
由於通路市場瞬息萬變,尤其消費者已經習慣進行比價,並在透過網路下單,因此鴻海在結束實體通路重新歸零思考後,也不得不調整策略,用全新的型態轉戰電子商務通路。鴻海宣布下一步將整合集團資源,強化中國的飛虎樂購及台灣的 WOW Cyber 的競爭力。
電子商務的三大金律:產品齊、價格低、服務至上。此外,付款與運送的便利性,也是網路消費者在價廉物美之外的首要考量。鴻海想要將重心擺在電子商務,就必須顧及顧客的便利性,要有跨國地域性能力,並且支援多元化平台,包括跨足手機、平板等裝置,還要安全認證,而服務上的物流、金流 (如第三方支付) 等等。這一切千頭萬緒,要做得好談何容易呢?
以郭董的豪情壯志,相信一時的小挫折,並不會讓他怯步。而中國阿里巴巴近期傳輸營收超過美國的亞馬遜與 eBay 的總和,也將激勵著他帶領整個集團,朝向一線電子商務業者的道路邁進。
[記者陳玟方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翻攝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