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淘寶網 、 PChome 等線上購物平臺大行其道,一般消費者的食衣住行幾乎都可以坐在電腦前一指搞定。有了網路消費行為,如何付款就成了一個重要課題。
台灣網路購物制度之發達與成熟,早就已經發展出面交、貨到付款、銀行轉帳、便利超商取貨付款,以及信用卡刷卡等琳琅滿目的支付方式。不過,其實還有其他的選擇,就是所謂的協力廠商支付。特別是在購買海外商品時,選擇安全可靠的支付平臺更為重要。大家較為熟知的協力廠商支付,在國際上有 PayPal ,在中國境內有支付寶。
最近,台灣剛剛開放的協力廠商支付,因為 PChome 董事長詹宏志高分貝的發言,引發了不少的討論。恰恰好最近中國也傳出銀聯想盡辦法要卡死協力廠商支付業者,讓消費者大為反感。
如果你對協力廠商支付還是一頭霧水,對於兩岸口水不斷的爭議也霧煞煞,請看以下的分析。
為什麼會有協力廠商支付?
協力廠商支付的出現是順應了電子商務時代的潮流。但是協力廠商支付到底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設計的?
首先,協力廠商支付是為了「雙務契約無法達成同時履行」且「缺乏信任基礎」的買賣而設計的。
啊,還是有聽沒有懂?那就用日常生活的範例來解說。
「雙務契約」,就是交易的買賣雙方都要擔負義務。簡單來說,在買賣關係中,買方有支付購物貨款的義務,而賣方則有提供等值貨物的義務,這是最常見的交易模式。
那「同時履行」呢?這麼說好了,午餐時間,你走進麥當勞,點了一份超值午餐,然後從口袋中掏出 79 元給麥當勞收銀員,對方則交給你一張發票和一份麥香雞套餐,接著你就走到座位上開始大塊朵頤。這,叫「同時履行」。換句話說;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買方義務和賣方義務等於同時完成。此外,除非你怕食物有衛生問題,否則不會有「信任基礎」的問題,對吧?
以台灣的網購而言,經過多年的驗證,「雙務契約無法達成同時履行」且「缺乏信任基礎」的案例,其實相當少見。但是,如果是購買國外的東西呢?
在不確認國外網站安全與否,你很難安心的把信用卡帳號提供給他們。這時候,像 PayPal 這種協力廠商支付就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於買賣雙方都是透過 PayPal 平臺進行金流交換,一旦支付貨款後,如果對產品不滿意,可以透過 PayPal 進行交易的仲裁或款項的退回。不需要再跟信用卡發卡銀行要求止付,或跟賣方協調等一大堆的麻煩事。
台灣版:儲值業務行不行?
美國的 PayPal 已經營運了 14 年,中國大陸的支付寶也有 8 年的歷史,台灣的協力廠商支付經過五年的修法,終於在今年 3 月底上線,由遊戲大廠歐買尬 (3687)、PChome Online 網路家庭 (8044) 各自發表「歐付寶」與「支付連」,搶先成為協力廠商支付服務廠商。此外,中信銀、玉山銀、第一銀三家銀行也獲准將推動協力廠商支付業務。
不過,才剛剛開跑不到三個月,就聽到 PChome 董事長詹宏志不斷的出面痛批台灣金管會等主管機關,並且表示「有政府如此,何須敵人?」甚至於說出:「協力廠商支付跛腳制度損台競爭力」這樣的言論。
詹先生個人的影響力,使得政策不斷的轉彎,從原本「非銀行之協力廠商支付服務業者,不得經營多用途支付使用之儲值業務」,過不了兩天變成「研擬鬆綁非銀行業者從事網路儲值與金流」。
詹宏志先生與金管會各執一詞,原因在於金管會將「儲值業務」等同於銀行的吸收存款業務,但其實兩者是有差異的。
「協力支付」業務在世界各國目前的通例大都有一個儲值上限的限制。這個限制講白了就是避免協力支付廠商脫離金融監管,走起地下錢莊的模式,並且可以防堵洗錢的問題。但是「多用途儲值」與銀行的存款業務並不能直接類比。
台灣協力廠商支付的政策如此綁手綁腳,講白了就是銀行捨不得放下手中的一畝三分地。目前台灣的協力支付廠商也願意接受儲值帳戶信託監管,再加上儲值總額上限。總的來看,潛在的金融風險已經可以壓縮到可控制的範圍之內了。金管會過多的監管手段只會讓外界懷疑除了傳統的官本位權力意識之外,是不是背後還有來自銀行的壓力?
畢竟以大陸支付寶現在一天超過 200 億人民幣的轉帳規模來看,如果台灣單日協力支付業務金額在 100 億台幣左右,那麼中間光轉帳手續費的潛在收入就是相當可觀的。而這一部分收入目前都是落到銀行的手中,而協力廠商要搶食的也是這一部分。在利益衝突的局面下,自然就是銀行搬出金管會,協力廠商自己上媒體開重砲了。
至於開放協力廠商支付的多用途儲值後,在台灣轉帳支付如此成熟的環境,到底有誰會使用,那就另當別論了。
中國版:銀聯全力封殺協力廠商支付
說到中國的協力廠商支付,最為大家熟知的是支付寶,但是其實中國還有其他的易寶支付、銀聯在線等等協力廠商支付業者。
那麼中國的協力廠商支付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呢?從下圖《中國協力廠商支付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來看,截至 2012 年底,中國協力廠商支付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 12.9 萬億,比前一年成長了 54.2%。其中最大的一塊餅是網路購物支付,佔了 41.5% 的比例,而線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約為 39.1%。
資料來源 : 中國協力廠商支付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2012 年/iresearch
資料來源 : 中國協力廠商支付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12年/iresearch
然而,歷經了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協力廠商支付市場空間正在逐步縮緊:一方面,網購、航空、網遊等行業增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增速平穩;另一方面,以上領域的線上支 付滲透率已基本到達頂峰,尤其在網購市場,伴隨著獨立B2C企業的份額逐步上升,貨到付款的比例也在穩步上升。
在逐漸飽和的市場中,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也因此,最近中國「銀聯商務」想盡辦法要利用本身的銀行網路優勢,卡死一般的協力廠商支付。
在中國,協力廠商支付使用比例最高的,叫做「銀聯商務」,約佔整個協力廠商支付市場 45.9%。如果你對銀聯商務陌生的話,簡單講,他是中國 300 家境內外銀行聯合組成的一個組織,也是人民幣支付卡的主要交易清算供應商。所以透過銀聯進行協力廠商支付的話,就是使用信用卡跟 VISA 金融卡付款。
中國銀聯於去年 12 月 19 日印發的《關於規範與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業務合作的函》(簡稱 17 號文),在中國引發了巨大的反彈。這兩天中國重要財經媒體紛紛以《銀聯發文欲招安協力廠商支付,銀行沉默觀望》為標題,大篇幅報導這個事件。以下簡單敘述這個事件的始末。
銀聯在 17 號文中,號召其會員銀行,對協力廠商支付企業的開放介面進行清理整治,最終推動非金融機構統一接入銀聯網路。最令中國消費者不滿的是,如果銀聯最後得以將整個協力廠商支付市場納到自己旗下,則進一步形成銀聯在交易清算領域的壟斷地位。
截至 2011 年末,銀聯資產規模已達到人民幣 138 億元,營業收入約 60 億元,淨利潤突破 10 億元。在此前 4 年中,銀聯營業收入增長 2.5 倍,淨利潤增長近 10 倍。這些亮麗的業績被歸因於銀聯的壟斷專營地位。
銀聯眼見協力廠商支付的崛起,已經與銀聯產生直接競爭,並且嚴重危及其支付清算方面的壟斷地位,使得雙方利益矛盾日益激化。
這些協力廠商支付從線上支付到銀行收單,再到逐漸向線下管道延伸,協力廠商支付公司的觸角正在不斷伸展。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再往下發展,就與銀聯沒有大的區別了。」
因此,銀聯在 17 號文中指出:「29 家非金 (融) 機構與 17 家主要成員銀行的銀聯卡業務介面超過 630 個,平均每家非金機構連接 12 家主要成員銀行,平均建立介面 22 個」,銀聯認為,這些非金機構「普遍繞開銀聯網路,採取各種不合規手段開展業務,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成員銀行的利益。」
然 17 號文印發已有數月,但至今仍未得到銀行回應。許多銀行人士表示,預期讓銀聯一家獨大,倒更願意看到有競爭的管道資源。他們可能會考慮將一部分業務放在銀聯那裡,但是肯定不會把其他支付公司的管道統統砍掉。
與銀行相比,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們更沒有將銀聯的威脅放在眼裡。這些民間支付機構認為,銀聯只是跨行清算組織,主要是碰資訊流的,而並不碰資金,它把不同銀行之間每天清算的資訊告訴每家銀行。另外,銀聯在機制上就決定了分區經營,每個區域做自己的業務,效率比較低。
由媒體與網民的回應來看,銀聯的這一招,看來不但無法實現,反而賠上了自身的商譽,讓其他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更能夠振振有詞地伸張自己的權益。
(圖片翻攝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