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大麥克指數」!

作者 :
著名的「大麥克指數」!

「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是由《經濟學人》之編輯 Pam Woodall 於1986年 9月推出,此後該報每年出版一次新的指數。該指數在英語國家裡衍生了「Burgernomics」(漢堡包經濟)一詞。而大麥克指數是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用來衡量各國匯率的高低,這個指標的理論是,在不同國家中的同一種商品,經過匯率的換算,理論上應該會趨近於同一個價格,因此被用來做為衡量貨幣價值的商品。

 

這種測量方法的前提,需假設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而「購買力平價理論(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指當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貿易障礙不存在且交易成本為零時,同一種貨幣在不同國家具有相同購買力。

 

大麥克指數衡量的基礎,是以麥當勞的招牌漢堡大麥克,將其在各國的售價換算成美元,並比較各國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差異。選擇大麥克的原因是,麥當勞已經是幾乎遍佈全球的速食店,而且商品的價格不高,且生產方式及定價既然有全球劃一的標準,大麥克漢堡在各國不同的售價,反映出當地貨幣與成本,和經濟效益間的脫軌程度。其計算方法為 :

之後再利用購買力平價匯率,跟實際的匯率比較,要是購買力平價匯率比實際匯率為低,就表示A國貨幣的匯率被低估了;反之,則A國貨幣的匯率被高估了。

 

而在 2013 年 1 月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麥克的售價為 2.57 美元,以美國的平均售價為 4.37 美元為基準,則表示人民幣被低估了41%。

 

此外,繼大麥克指數之後,在 2004 年 1 月,《經濟學人》推出了「中杯拿鐵指數」(Tall Latte index)。計算原理一樣,但大麥克被一杯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取代,標誌著該連鎖店的全球擴展。

 

(資料來源 : McDonald’s、Thomson Reuters、IMF、The Economist、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 : McDonald’s、The Economist)

Comments

X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重設密碼
請輸入您的信箱,新的密碼將以mail的方式寄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