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台灣面臨中國經濟衰退、紅色供應鏈來襲,使得台灣一直賴以為生的電子產業重挫,下半季,雖然靠著一顆蘋果,稍微挽回投資人信心,但大家熟悉的電子產業確實已不再亮眼。
近期討論度最高的明星產業,莫過於股價狂飆的生技產業,受惠於政策面利多,再加上許多生技公司已進入收割階段,使生技股表現優於預期,但相信大家還是很懷疑,台灣生技產業喊起飛已20年,國際上卻罕見知名的大廠,放眼2016年生技股就能一飛沖天嗎?
據統計,目前全球醫藥、器材產值已突破1.3兆美元,為2013年全球半導體產值的四倍,並且預估2016年將達到1.6兆美元。但台灣2014年生醫產業營業額僅新台幣2886億元,其中醫療器材為43%、製藥為29%、應用生技28%,由以上數據可知,台灣生技製藥產業在國際上佔比仍低,還有相當多的發展空間。
(2014年生技產業全球與台灣比重)
台灣重點扶植生技產業 但卻無相關配套措施
早在1982年,台灣行政院即將生物科技列為八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意味著台灣扶植生技產業已行之有年,而在2007年政府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更是讓生技產業成為唯一可享有我國租稅優惠的產業。
生技產業是一個資金、技術、專業相當密集的產業,以台灣來說,生技產業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醫療器材、製藥、應用生技。其中占比最高屬醫療器材,次之則為製藥產業。
然而,台灣目前生技產業在國際上卻難以看到顯著的成效,以醫療器材產業來說,儘管受惠於台灣資通訊及半導體的成熟製程,為醫療器材產業製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但是國內廠商多屬中小企業,受限資本金額,較無完善的設備及研發能力,再加上台灣本身內需市場小、生產成本高,相對國外廠商更凸顯國內廠商競爭力不足。
台灣另一個生技發展重點―製藥,全球生技產業中,有一半以上產值來自製藥,但比起耗時長、投資成本高、回收利潤卻最大的「原廠藥」,台灣目前的製藥產業多以生產原廠藥專利過期後核准生產的「學名藥」及「中草藥」為主,甚至較無風險性的「保健食品」,這意味著,台灣的製藥產業仍以代工低利潤的產品為主。
主要仍受限台灣公司資本額小,加上籌資不易,舉例來說,上次總統大選炒得沸沸揚揚的宇昌案,當時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在研發愛滋新藥的過程中,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因而向國發基金申請資金,儘管當時剛卸任的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極力扶植,但後續資金糾紛,再加上募資不足,也讓此次的新藥未開發即夭折,更凸顯出台灣人並無足夠的遠見,以及承受高風險失敗的勇氣。
益安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有德,日前於「生物經濟產業國際策略峰會」上表示,台灣的生醫環境適合發展研發、創新端,此方面資金需求不若行銷那麼大,再加上台灣學研、醫療人才也非常優秀。但是,在醫療環境優渥、研發人才濟濟的台灣,為何生技產業卻遲遲發展不起來?原因在於,學術與業界差距大,學術界普遍認為寫論文比拿專利重要,最重要的是,這些在學研方面有所成就的教授或學者,一旦想成立公司,繼續研發試劑或藥品,在還沒賺到錢之前,就得先被課稅,而大家都很清楚,生技產業的失敗率非常高,一旦失敗就是慘賠收場。
政府若想鼓勵產學合作,最主要必須進行生技產業的課稅修改,且在初期應給資金補助,等到成功之後再還錢,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陳建仁也說 : 「扶植生技產業,政府必須能夠接受失敗。」
儘管我們已預見生技產業在未來將會產生龐大的利潤,但因為生技產業沒有像電子業或其他產業,有上、下游供應鏈的分工,所以若不能站在最前端的創新與研發,只打算握有製造技術,不僅浪費台灣的學術人才,也等於將生技產業的國際版圖拱手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