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產鍊之下的孟加拉成衣業

作者 :
全球生產鍊之下的孟加拉成衣業

製造業,尤其是勞力密集產業的全球化在20世紀展開,企業為競逐最低勞力成本而進行跨國移動,最典型的是紡織工廠的四階段遷移。

 

第四階段,也是最後一波,成衣出口國漸漸在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與越南集中。除了低廉的人力成本與寬鬆的法規之外,國際貿易協定也是推動孟加拉等開發中國家產業擴張的助力。

 

2013年孟加拉史上死傷最慘重的Rana Plaza成衣工廠大樓崩塌時,裡頭正在生產的商品買主就包括知名服飾大廠近30家。兩年多過去,還有人記得嗎?

 

一千多年前,歐洲與亞洲的往來交流建立在織品貿易,形成海上與陸上絲路。18世紀在英國發生的紡織業革命,奠定了她的世界商業霸主地位,同時走向工業化。緊接著,雇用大批人力的紡織業帶領著多數西方國家,在18-19世紀之間從農業轉型到工業社會。

 

tommy-h

 

孟加拉成衣產業  2013年躍居全球第二

製造業,尤其是勞力密集產業的全球化在20世紀展開,企業為競逐最低勞力成本而進行跨國移動,最典型的是紡織工廠的四階段遷移。第一階段始於1950-60年間的從北美與西歐轉移到日本;其次在1970年代從日本轉到亞洲四小龍;隨著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程度提高,成衣生產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展開第三階段的移轉,前進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與中國;第四階段,也是最後一波,成衣出口國漸漸在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與越南集中。

 

除了低廉的人力成本與寬鬆的法規之外,國際貿易協定也是推動孟加拉等開發中國家產業擴張的助力。受惠於「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多種纖維協定」(GATT Multi-Fibre Arrangement,簡稱MFA)的豁免地位、歐洲市場優惠準入(preferential market access to European markets),以及四小龍國家在內的業者為因應國際配額的限制,以韓國為首的紡織業者大舉移師孟加拉,以更便宜的產品繼續開闢全球市場,使得孟國的成衣業即使在政治不安定和基礎建設不佳的環境中依然能大幅成長,吸收外資與訂單,出口量從1980年全球排名76,到2013年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國內登記有案的工廠近6千家,雇用超過4百萬名員工,九成以上是女性,是雇用女性最多的產業。

 

為壓低成本 不顧建築安全

實行卅年的GATT-MFA在2004年屆期,配額限制取消,產品價格面臨全球性的市場競爭而再度下降。
 

位於孟加拉的供應商為因應低價潮流,只能進一步壓低成本以留住訂單,工廠依然一家一家開,廠址也從地價上揚的達卡市中心逐漸移向市郊,甚至直接在溼地上建廠,卻蓋得毫無章法,對於建築安全、建材品質或環境影響評估的把關機制也幾乎不存在。2008-2009的金融海嘯,讓供應商被迫再度調低價格。

 

紡織品的價格在廠址不斷遷徒和全球產銷鍊緊密相依的過程中被不斷壓低。美國家戶的購衣支出佔所得比例從1990年的15%遽降為2004年的4%,2010年甚至下探到2.8%。在英國倫敦,坐一趟公車要新台幣60元(0.9磅),但在Primark服飾連鎖店裡買件T恤只要新台幣250元。Primark是一家是總部位於愛爾蘭,在歐美各國設有多家分店的服裝零售業者。在Primark之外,還有多家跨國知名品牌的貨源主要來自孟加拉,比如Walmart、Benetton、Mango等。2013年孟加拉史上死傷最慘重的Rana Plaza成衣工廠大樓崩塌時,裡頭正在生產的商品買主就包括上述知名服飾大廠近30家。

 

為養家活口 工人命喪現場

成衣價格下降雖使消費者受惠,但有另一群人必須付出代價。開發中國家的紡織廠勞動者面臨的職場風險之大與保護之小,彷彿是19世紀西方的紡織工廠再現。倫敦一件250元的T恤,原料來自韓國、台灣等四小龍國家和日本、中國或印度,然而衣服主要的利潤來自低廉的人工。以孟加拉工廠一般女工為例,每小時得縫完120件牛仔褲的口袋,每日工作10-16小時,午休1小時,每周7日,換取新台幣4,000元(含加班)的月薪。4,000元已經是該國成衣業最低薪資(68美元)的二倍。事實上,孟加拉的最低工資政策是在成衣廠倒塌當年的年底(2013年12月)首度頒布的。

 

Rana Plaza building in Dhaka.

儘管孟加拉政府針對薪資、工時(最高60小時/周)以及建築加以規範,但並未確實執行。以Rana Plaza成衣工廠大樓為例,崩塌的前一天出現數道明顯裂縫,經相關單位派人現場戡查後認為有立即危險,下令工廠暫時停工並疏散人員。但隔天覆檢卻是安全無虞,即便多數員工心存疑慮,但廠方威脅若不復工便不發薪,貧窮的工人毫無選擇只能繼續上班,結果造成1134名工人命喪現場的悲劇。這並非當地第一起建築物倒塌意外, 只是過去改善勞動條件的行動多半著重在童工、薪資與工作環境,很少談到廠房結構。一名在廢墟中僥倖存活的女工在這起職災之後,換到附近的工廠上班,「我告訴自己,一棟樓倒了,不代表全部的樓房都會倒,如果我害怕的話,怎麼養家活口?」顯見無助,甚至是經歷該場事故的員工並未從這起事故中得到基本的生命保障,最終依然得自求多福。

 

職災死亡是最極端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有研究發現75%的成衣廠員工在進入職場之後健康加速惡化,原因包括職場危害(如通風或照明不佳)、勞動條件不佳、員工友善設施(如廁所、飲水、托育)缺乏、嚴苛的雇用條件(如不允許加入工會)、無工作保障、工作壓力與低薪,因此許多人不堪長久工作,平均工作4年後選擇離開職場,有些人寧可回到更低薪的家庭幫佣。紡織業的蓬勃成長吸引大量的鄉間人口移居都市,但國際勞工組織(ILO)卻指出,就業機會與收入的增加並不足以全面地降低社會與健康不平等。確實如此,緊鄰達卡近郊工廠林立的住宅區,居住條件之惡劣猶如貧民窟。

 

成衣廠房的倒塌並非單一事件,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向世人揭開身處全球生產鍊最前端開發中國家的勞工,曝露在多少職業安全健康的風險當中。無力為自己發聲的工人沒辦法控訴,只能繼續縫製便宜到終端消費者即使不需要也不介意多買一件的T恤。

 

clothes

一般消費者最在意的是價格高低,對於遠方生產者勞動處境的印象,遠不及他們受各種行銷管道的廣告影響來得深刻。有一群來自時尚產業的有心人士組織公益團體Fashion Revolution,善用人們會被低價產品吸引的心理,做了一個深具啟發的社會實驗兼機會教育The 2 Euro T-shirt – a social experiment。他們在歐洲大城市街角設置的T恤販賣機,每件只賣2歐元(76元台幣),果真引起不少路人的採購欲,在投錢選擇尺寸後,機器就播放一段成衣女工薪資與工時的短片,在消費的當下呈現廉價產品背後的真相,播畢後消費者可以選擇拿產品或捐款。結果看到許多人表情凝重,面露不忍之色地選擇「我要捐款」。

 

全球的產銷鍊建立以來,人與人的連結僅僅靠著資本與商品,但嘗試著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把問題看清楚,有助於喚醒我們的不忍人之心,以具體的行動改變這些不公義。

Comments

X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重設密碼
請輸入您的信箱,新的密碼將以mail的方式寄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