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告訴你「中國人究竟多愛喝酒?」

經濟學告訴你「中國人究竟多愛喝酒?」

中國人究竟有多愛喝酒?從大小餐館裡此起彼落發出的勸酒聲以及總是散落在每桌顧客身旁的啤酒瓶,隱約可以嗅出2014年中國啤酒總產量共4,922萬千升的味道,這驚人的數字不僅相當於18,000座奧運游泳池的水量,其中甚至尚未包括來自私釀或者地下經濟的啤酒產量!

 

此外,穿插在電視節目中不斷出現的白酒廣告、偶爾傳出某大明星或者企業主又收購了歐洲酒莊等新聞,則是某種程度地顯露出中國社會對於被視為奢侈品的白酒、紅酒等酒類需求;舉例來說,價格曾經一度飆漲至每瓶人民幣2,300元的53度飛天茅台、動輒要價四位數的白酒都是市場上的消費常態,而以拉菲(Lafite)酒莊為代表的高貴法國葡萄酒在過去更呈現一滴難求的盛況。

 

中國酒類消費 v.s. 課徵酒稅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近期針對中國酒水消費持續增加現況所進行的探討中指出,中國所課徵的酒稅遠低於全球大多數國家,而文章中更認為提高稅率將有助於大幅抑制中國民眾對於酒類的消費支出。

 

列印

 

就《經濟學人》的觀點而言,認為一旦政府提高稅率、生產商便會將部分增加的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造成酒類商品價格隨之升高、最終達到消費者因酒價上漲而減少消費的目的;換句話說,也就是認為酒類的價格越貴、人們所購買或者所喝的酒就會跟著減少。然而,問題真是如此簡單嗎?而在酒稅增加的同時,酒類商品的消費又會產生多大幅度的變化呢?

 

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個政府為什麼要對酒水課稅。《財富》(Fortune)雜誌認為,政府課徵酒稅的目的主要來自於以下兩項:第一,政府必須透過稅收來為各機關的運行提供資金,而酒水稅就如同所得稅、房地稅…等其他稅種般可做為政府的收入來源;其次,藉由課稅進而提高酒類價格的方式,預期可達到減少該類商品消費的目的,同時也避免因為過度飲酒而衍生的酒駕、酒後暴力或民眾健康…等問題,而此點則正與《經濟學人》認為透過價格提升可有效抑制消費的概念不謀而合。

 

經濟學告訴你中國人多愛喝酒

然而,要如何判斷稅收是否真能順利達成上述目標呢?《經濟學人》所採用的方式是透過經濟學上常用的推論工具:彈性;簡單來說,彈性所指的就是當某項要素發生變動時,相關的事物會連帶地產生多大的變化。倘若我們以上述中國課徵酒稅為例,假設酒類價格與消費的彈性為-2,那麼便意味著當酒價上漲1%時、民眾對於酒類的消費會反向減少2%;如果兩者間的彈性為-0.1,則代表酒類價格每上漲1%、市場上購買酒類的數量只會下降0.1%。

 

這時,我們倘若再將上述政府課徵酒稅的原因、以及中國酒價與消費之間的彈性大小進一步做出連結,那麼便不難了解中國政府若是採取徵稅政策,則將可能對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了。當彈性為比較大的負值,那麼代表酒價每上升1%都會讓更多民眾選擇不再購買酒類,因此稅收便可成為解決酒類所衍生之社會問題的良好工具;只不過,在此狀況下,政府的財政收入卻也會因為購買酒類的人數大幅減少而下降。

 

反過來說,假如此時彈性是數據較小的負值,則表示民眾並不會因為價格的增加而影響購買酒類商品的行為,或許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即使啤酒、白酒變得再貴,我都要繼續喝!」因此政府國庫便可隨著課稅基數的增加而更加充實,因為大多數人仍會無畏於價格而不改喝酒的習慣,並在黃湯下肚的同時為國庫做出些許貢獻。

 

列印

 

據了解,一份9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中國酒類消費彈性研究》中指出,在中國的白酒彈性為-1.36、啤酒彈性則是-0.90,顯示在當年如果提高酒稅將有助於適度減少民眾的飲酒行為、進而避免與酒有關的社會問題。然而,《財富》雜誌的提供的較新資料則顯示,近年來中國的酒類消費者對於酒品價格已經不再那麼敏感,白酒的彈性變成-0.12、啤酒彈性則趨近於0;因此,這不僅有別於《經濟學人》的結論,也顯示如今課徵酒稅的方式已經對於改變中國民眾的飲酒習慣幾乎沒有幫助。

 

或許,從這裡可以看出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中國民眾對於喜愛商品的價格忍受度已經越來越高,而政府提高酒稅所影響的層面也大大有別於以往;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人究竟有多愛喝酒?」這個問題,除了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或者產量銷量等數據來做判斷,經濟學的彈性無疑也提供了另一項強而有力的佐證!

Comments

X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重設密碼
請輸入您的信箱,新的密碼將以mail的方式寄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