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基金」這個名稱,時常會讓投資人誤會他是很安全、不會賠錢的基金,事實上,它也被稱為「對沖基金」、「套利基金」。
它與「共同基金」一樣,募集全部投資人的資金,然後基金經理人進行投資,只是「共同基金」是以不偏離大盤的報酬為目標,如果大盤漲,它也會跟著漲,如果大盤跌,它則會多持現金部位,避免基金和大盤一樣虧損。
但是,「避險基金」則是追求絕對報酬,基金經理人利用多空操作規避市場風險,即使今天市場處在空頭狀態,它依然可用空頭部位賺取報酬,所以此種基金非常仰賴經理人的投資技巧與智慧。
「避險基金」除收取一般的管理費之外,還收取績效費用,會按照獲利的百分比提撥給基金經理人,當作績效獎金,增加他經營基金的動力,有別於一般基金經理人只收取管理費及固定年費。
也因為它的高風險性及投資方式十分複雜,所以許多國家都禁止它向公眾公開招募資金,一般都是採用和夥人的私募性質,且人數多在100以下,因此他可以規避法律上對公募基金的揭露要求,也讓「避險基金」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避險基金」的優點
- 操作隱蔽性、靈活性 :
因他不像普通的證券投資基金,所以他受政府監管程度及資訊揭露方面較不嚴苛,而他的績效報告只需提供給基金投資人,不需要對外公開。一般基金都會有明確的資產組合規定,例如「平衡型基金」就是股票和債券各半,「增長型基金」就是投資高成長股票,「共同基金」也不能用信貸資金進行投資,但是,「避險基金」沒有以上這些限制,它可以運用任何可以操作的金融工具進行獲利,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貸資金,因此它的操作非常靈活。
- 波動性較一般市場小 :
「避險基金」因為追求絕對報酬,運用多種操作方式規避風險,所以其波動性會較一般市場來的小,但是有ㄧ些運用高風險策略投資的「避險基金」除外。
- 經理人的利益與投資人一致 :
因「避險基金」的獎金制度設計,讓基金經理人會為了拿到獎金而有積極操作的動機。
「避險基金」如何獲利?
- 放空 :
「避險基金」可以先借股票來放空,然後未來以股票償還,賺取股票下跌的價差。
- 槓桿操作 :
先放空市場指數,在借錢買進價格已被低估的股票,若此時市場指數下跌,則放空的部分則已產生利潤,而股票的部分,則因他本來價格就被低估,所以他下跌的幅度一定會較市場指數小。
- 套利型策略 :
利用市場對相關證券的不一致評價進行套利,例如,ㄧ方面買進折價的「可轉換公司債」或特別股,ㄧ方面賣出普通股。
- 投資垃圾證券 :
某些企業可能遭逢財務困難,使其股票價格及債券價格下滑,此時,「避險基金」經理人就會去篩選、評估這些公司的價值,用低價買進後,待其出現轉機再以高價售出。
- 參與企業購併 :
預先調查好可能被購併的企業,先以低價買進其股票,等到購併結束後,股價上漲再出脫持股,實現獲利。
「避險基金」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有日本內閣閣員稱這些「避險基金」為禿鷹,德國副總理也曾公開稱他們為蝗蟲,但是卻有企業叫他們投資天使,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大家還記得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嗎?以投機套利出名的索羅斯,當時他利用其經營的量子基金,也就是「避險基金」,大量賣空泰銖,使泰銖價值暴跌,引發金融風暴,最後泰國政府只好放棄與美國掛鉤的固定匯率,實行自由浮動匯率,但此次危機很快波及到東南亞其他實行自由匯率的國家,也使港元成為亞洲最貴的貨幣。
後來,港元便成為量子基金的攻擊目標,雖然因為當時香港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在加上政府提高利息,所以攻擊計畫沒有成功,但也使香港恆生股市大跌4成。不只亞洲曾遭受「避險基金」毒手,英國、義大利、墨西哥也都曾被索羅斯攻陷過。
(圖說 : 上圖為美元兌泰銖匯率走勢圖,可看出1997年泰銖大幅貶值。圖片來源/Metastock)
大家總是認為「避險基金」報酬率較「共同基金」高,但根據基金追蹤業者晨星(Morningstar)的最新統計,避險基金2月平均報酬率為-3.3%,績效不及大型的共同基金。
再來是避險基金為人詬病的獎金制度,如果報酬高,經理人可以得到額外的報酬,但是如果績效不好,報酬為負,則全部由投資人承擔,對經理人來說,他會很願意用高風險的投資策略,來賭高報酬,反正萬ㄧ賭輸了,他也不用賠錢。所以,提醒投資人,投資「避險基金」時,應該要慎選標的及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