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認識本益比PER

作者 :
輕鬆認識本益比PER

大家都有買東西的經驗,在買東西之前,我們都會衡量這個東西的「價值」,若這家店賣的「價格」超出我們心中認定的「價值」很多,則我們會覺得「太貴了」而不會購買;若這家店賣的「價格」低於我們心中認定的「價值」很多,則我們會覺得「買到賺到」!

 

套用這樣的概念,在投資股票的領域,我們要怎麼去建立一個「便宜或昂貴」的標準呢?

 

輕鬆學會「本益比PER」估價

「本益比」是目前投資人最常見評價股票的方法,計算的方式就是以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稅後盈餘 ( 如果不太清楚每股稅後盈餘和本益比之間的關係,可參考輕鬆 看懂財經名詞 Part 2)。

 

1

 

計算方式是以股價去除以每股盈餘,其內涵就是計算你花的錢幾年後可回收。

 

舉例來說:A公司今年每股賺2元,而你買進的股價是30元,其本益比就是30 ÷ 2 = 15,這15的意思是說,如果A公司每年都固定賺2元,等到第15年,你就回本了 (等於手中的股票不用錢,更精確的計算應該連利率算進去,但這裡僅簡單計算,以免大家搞混)。

 

照這樣子看來,本益比低就代表回收成本的時間愈短,由此可以得知,我們應該選擇本益比低的股票,但可以這麼簡單就下定論嗎?

 

看本益比不能忽略的細節

「本益比」最大的缺點,就是本益比本身並不會透露出太多關於股票的評價,簡單來說,20倍的本益比是「高」或是「低」?我們很難有一個界定。

 

因此,在看本益比時,同時還得考量到整體市場的本益比、主要競爭對手的本益比,或是公司歷史的本益比等資訊,才能理出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頭緒。

 

 

1、不是低PER就是買進訊號  獲利與成長要並進

 

如果一家企業長期都「不合理」的低於市場平均本益比,那麼要另外轉向觀察產業競爭上是否有任何問題,很有可能,該公司的營收成長性遠低於其他同業。

 

例如,同業營收平均成長率為30%,該公司營收成長率只有15%;或者,營收成長率雖然與同業差不多,但是營益率卻偏低;或者,該公司的客戶結構不佳,造成將來公司前景不若其他同業…等,以致於投資人只願意給予該公司比較低的股價預期,造成該公司比益比偏低。

 

某位投資專家曾說:「一樣東西價格低廉,並不代表它就值得投資。」的確,值得投資的股票並不在於它股價相對價格的高低,或是具備較低的本益比,而是該公司所處產業以及本身在未來有很好的成長性,以及公司有良好的業務開發與經營管理能力。

 

既然是用獲利去觀察某家公司,營收成長率就很重要,並同時觀察對手和整體產業的發展,一般來說,營收成長會和PER相對稱,20%的年營收成長率給予20的PER是相對合理的。

 

2、EPS不能暴起暴落

 

EPS穩定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特定事件(如出售土地或廠房設備)等造成某年獲利暴增,就不能列入考量,至少維持5年以上的穩定EPS表現。

 

3、不適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較

 

有些人習慣會用固定的PER推算合理股價,不過我們建議同一種產業進行比較,畢竟考慮的因素不盡相同,A產業平均PER是25,但B產業PER平均值可能是15。

 

也有人會拿電子股和傳產股做PER比較,這是明顯錯誤;更精確地做,我們要找出相同性質,需求市場類似的企業做比較,才能在財報數字外,做到其他質化的功夫。

 

舉例:台灣的電信三雄就是市場供需功能很類似的企業。

 

4.景氣循環週期較短的產業並不適用

 

景氣循環週期較短的產業,其獲利將受到景氣循環影響較深,例如DRAM、TFT LCD、原物料、營建….等等。

 

相關廠商在景氣高峰時獲利驚人,但是在景氣衰退時也是虧損的嚇人,況且這類型公司的股價經常提早反應”獲利下滑” 1~2個月,所以景氣高峰時這類型個股的本益比通常約8~10倍,景氣衰退後本益比通常落到5、6倍,甚至公司開始出現虧損時,本益比為負值(無意義),所以市場有句俗語來描寫這類型的產業與公司….買在高本益比,賣在低本益比!

 

所以,當大家看到報紙的好消息或壞消息時,別急著動作,先衡量一下該公司的整體狀況後再行動。

 

(參考資料:商業週刊怪老子理財孫慶龍的投資部落格CMoney投資誌)

 

Tagged with

Comments

X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重設密碼
請輸入您的信箱,新的密碼將以mail的方式寄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