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中,與歐盟領袖就英國提出的歐盟改革方案進行為期2天的談判,直至20日,28個成員國領袖終於放下歧見同意英國提出的改革方案,隨後,英國首相卡麥隆緊急召開內閣會議,並於會後正式宣布於今年6月23日舉行英國脫歐公投,將去留交付於英國公民裁決。
宣布一出,英國政府各部長和內閣閣員隨即表態各自立場,揭開留歐派與脫歐派陣營長達四個月的拉鋸戰,全球媒體更是將此影響全球之大事命名為英國脫歐Brexit(英國英文Britian與離開Exit組合)。時至今日,距離英國23日脫歐公投倒數2天,根據21日最新民調統計,脫歐與留歐支持率不相上下,形成拉鋸戰,其中45%民眾支持留歐,42%民眾支持脫歐,公投結果依然難以預料。
其實英國脫歐對英國人來說並非新議題,英國與歐盟之間的相互矛盾從歷史中就可看出端倪,英國甚至在1975年就曾舉行過是否續留歐盟前身「歐洲共同市場」公投,如今再度因歐元區債務危機和難民問題對英國經濟和安全的負擔,致使英國脫歐情緒復發,英國首相卡麥隆將去留問題再度交給選民,是為了將英國與歐盟間的糾葛作個了斷?還是只為逼迫歐盟重新洽商權益分配問題,而祭出的政治手段?留歐派與脫歐派又各自擁護什麼樣的立場呢?
英國與歐盟自古來的愛恨情仇
英國與歐盟之間的愛恨情仇已經行之有年,主要導因於英國歷史與地理原因。一項自詡為國際性大國的英國當年採取「光榮孤立」政策,與歐洲大陸保持一段距離,1950年當比利時、西德、義大利、盧森堡與荷蘭6國組成的煤鋼共同體時,曾邀請英國加入,然遭英國因為已有大英國協國家和美國貿易支持等,以及會失去主權和經濟控制權的的風險為由拒絕,因此當時只有10%的英國專家參與6國的會議,幾年後英國再度錯失參與1955年6月在義大利的梅西會議,也就是煤鋼共同體的6大國決議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逐步朝整合統一的區域聯盟為發展目標,歐洲經濟共同體幾年後的發展意外讓經濟快速起飛,讓當時由Harold Macmillan領導的英國政府托利黨為之驚艷,決議在1961年同其他歐洲國家分別為丹麥、愛爾蘭、挪威申請加入,但卻慘遭法國閉門羹。
英國只得聯合當時的歐洲小國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EFTA),成員包括英國、葡萄牙、瑞士、奧地利、丹麥、瑞典及挪威,希望能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相抗衡(外界稱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為「外七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內六國」有所區別),然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6國經濟狀況差異太大,發展不如人意,直至1973年英國才在前首相Edward Heath領導下順利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但被拒絕多次的經歷,加上與歐洲大陸長期體制分離,也種下英國對歐盟的不信任感。
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之前,經濟衰退惡劣,還一度被稱為是「歐洲的病人」(The Sick Man of Europe),1973年後,英國與其他歐盟國家的貿易往來迅速崛起,人均GDP更是高於德法義三國,雖然隨著歐洲經濟放緩,其總份額有日趨下降的趨勢,但英國對歐盟市場的貨物出口就占總額高達51.4%,如果將服務也加進去的話計算的話,就占總額將近45%,因此不論英國公投結果是退出或留下,歐盟不可否認仍舊是英國最重要的夥伴,且是造就英國今日在全球政治經濟地位的確立。
(圖說:英國人均GDP作為EEC/EC/EU之百分比。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圖說:2014年英國對歐盟市場的貨物出口總額百分比。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歐盟會員身分對貿易格局的影響其實難以衡量,但總部位於倫敦的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的John Springford與他的同事就進行了模擬實驗,結果反而得出英國與歐盟其他國家的貿易,比在歐盟之外還要大出55%。
菁英角力下的政治操作
英國脫歐公投各陣營的造勢活動正如火如荼的持續中,會有今日的發展,其實背後政治操作意味濃厚,而身為英國保守黨黨魁,也是英國首相的卡麥隆(David Cameron)則必須承擔起部份責任。2013年卡麥隆支持公投來決定英國是否應該留在歐盟,並承諾如果保守黨2015年5月在國會大選中獲勝,將在2017年之前舉辦英國脫歐公投,結果保守黨一舉在下議院拿下半數席次大勝,讓卡麥隆如今也得兌現當時開出的重大支票。
之所以會拋出脫歐公投議題,源自於各政黨相互角力的結果,英國自改為君主立憲制後,英國政治便由保守黨與工黨輪流執政,但到80年代末,陸續開始有包括蘇格蘭民族黨、民族陣線、英國獨立黨等出線。2015年國會大選前,保守黨與工黨正處於難分勝負的局面,兩者一方面擔憂可能出現無人過半的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一方面又擔心其他黨瓜分選票,而其中又以主張英國退出歐盟的極右派代表,英國獨立黨的威脅甚鉅,英國獨立黨就曾在2014年以黑馬之姿,在歐洲議會選舉中拿下全國26.6%的得票率、73席歐洲議員中的24席,打敗英國兩大政黨。
因此,為鞏固保守黨選票基礎,安撫保守黨內疑歐派,卡麥隆遂也祭出脫歐公投的議題,成功吸引到英國獨立黨部分軟性支持者,以及深怕蘇格蘭民族黨恐聯合工黨牽制保守黨的保守黨選民支持,結果一出,保守黨意外取得下議院331席的半數席次,大獲全勝。
卡麥隆如其所願連任後,也得開始實現選前諾言,展開與歐盟重新協商英國在歐盟的會員地位,卡麥隆提出的主要四項改革方案包括第一、保障包括英國在內的非歐元區歐盟會員國,確保歐洲單一市場和自由貿易,第二、提高歐盟競爭力,制定因應緊急的保障措施,確保倫敦金融城的地位,第三、限制移民的社會福利,削減移民湧入,第四、英國不受強迫接受歐盟進一步的政治整合,維護國家主權完整,且不屬於「歐盟超級國家」的一部分。2月20日經歐盟峰會密集協商後,歐盟成員國同意給與英國上述特殊權利換取英國留歐,支持留歐的卡麥隆也以此談判結果作為說服英國公民留歐的籌碼。
但英國公民真的願意買單嗎?
去或留?兩大陣營各有盤算
留歐派「Britian Stronger in Europe」以首相卡麥隆領軍,主打脫歐恐造成的經濟風險和傷害,留歐陣營另包括財長奧斯本(Georage Osborn)、多數工黨領袖和蘇格蘭民族黨等,而脫歐派「Vote Leave」則以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率領,緊咬移民問題,另還有保守黨5位內閣閣員也在脫歐陣營中,此外,日前前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也表態支持脫歐,除政治人物之外,英國各大報也相繼加入拉票行列,知名報紙如《經濟學人》(The Ecnonomist)和《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主張親歐,支持脫歐則有《每日郵報》(Daily Mail)和《太陽報》(the Sun)等,兩陣營紛紛組織起來遊說民眾,並相互就英國脫歐公投牽涉的議題提出支持或反對的立場。
留歐派與脫歐派主要就以下幾點議題表達出不同的看法:
(圖說:留歐派與脫歐派就五項議題進行辯論。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 經濟及貿易:英國5成貿易來自歐盟市場,歐盟市場的商品、資本、服務等有自由流通的原則,但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協定由歐盟統一談判而訂。
留歐派:英國高度依賴歐盟市場的貿易量,留歐將可繼續避免出口關稅和任何繁文縟節,更重要的是,英國對歐盟市場得出口占總額高達45%,考量歐盟的範圍廣大,英國可以得到更好的交易條件。
脫歐派:英國應該要擺脫歐盟的貿易規範,重新與歐盟談判自由貿易協議,還可以保障與其他重要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和美國建立貿易關係。 - 歐盟預算:英國付給歐盟的預算遠高於拿回的金額,2015年為例,英國付給歐盟180億鎊,退稅50億鎊,獲得歐盟約45億鎊預算,整體貢獻達85億鎊。
留歐派:英國對於會員資格每戶平均每年負擔340英鎊,但從會員關係中所獲得的利益確有3000英鎊多,不論離開或留下,英國勢必都還是要付出成本才能與歐盟貿易。
脫歐派:英國平均每週付給歐盟3億5000萬英鎊,相當於半個英國的學校預算,此預算運用在科學研究或投資新產業還相對有益。 - 主權與法規:歐盟法規適用於所有會員國。
留歐派:打破28個會員國各自的規範藩籬,歐盟將其統一成歐盟標準規範,為的就是減少程序上和溝通上的繁文縟節,並嘉惠於企業,留在歐盟,英國才有機會可以爭取更好的規範。
脫歐派:歐盟法規凌駕英國本國法律,脫歐才得以恢復對英國的掌控權,諸如勞工法、健康和安全等規範等各項措施,根據最新民調顯示,企業反而更支持這樣的作法。 - 移民:歐盟公民擁有在任何成員國境內工作及生活的權利,其中,移入英國人數每年超過30萬人,2015間移入英國的歐盟公民有18萬4000人。
留歐派:離開歐盟並不代表就會減少移民數字,而且新爭取的歐盟改革可限制新歐盟移民前4年就職福利,此外,英國人民也可繼續保有在歐盟其他地方工作的機會。
脫歐派:移民為公共服務帶來龐大壓力,將低本地勞工薪資,脫歐可以改變這種昂貴且脫序的制度,改善只開放給歐盟人民,但卻拒絕可能對英國有貢獻的非歐盟移民的漏洞。 - 勢力與國家影響力:歐盟對外政策由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及對外行動部門主導,各別國家有否決權。
留歐派:在國際高峰會議上,英國就已經分別擔任外相和歐盟最高代表,彼此合作已經證明有效可以打擊非洲的伊波拉和海盜行為。在國際高峰會議上,英國就已經分別擔任外相和歐盟最高代表,彼此合作已經證明有效可以打擊非洲的伊波拉和海盜行為。此外,留歐擴大英國對國際重要事務的發聲權,而非被邊緣化。
脫歐派:英國在歐盟的勢力下能達到的影響有限,而且還需遷就其他會員國的利益考量,脫歐可以重新奪回在國際機構的重要席位,而且可以在自由貿易和合作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隨著英國公投已經開始倒數計時,領軍留歐派的首相卡麥隆再度重申經濟風險,一旦脫歐將不再享有歐洲單一市場的免關稅優惠和自由貿易的便利,同樣主張留歐的財長奧斯本也警告,脫歐將讓房價下跌18%,短期將影響英國GDP成長率,長期則恐衝擊倫敦作為歐洲甚或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對留歐派,脫歐派領袖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則大打歐盟自由遷徙所造成的移民問題,以及每年繳給歐盟的大筆會費,強力主張「控制邊界」和「脫歐省3億5000萬英鎊」的口號。
然而,在這一波英國脫歐對抗中,除了上述的立場之爭外,恐怕也夾帶著英國公民對英國政府菁英的不信任感和對歐盟決策者的憤怒,此不但將助長疑歐派的壯大,後續所衍生出來的骨牌效應或許才是真正所要擔心的。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