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來喝茶。」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大家一定越來越難感受到這句話的魔力,但不妨趁現在細細回想,兒時嬉戲的廟埕、公園旁,耳畔是不是常伴隨著淡淡的茶香,響起這句親切的話?
這句話不單單嶄露出台灣人好客的性格,更是一種台灣茶文化的體現。台灣茶文化沒有日本茶道的繁複,也不像英國茶追求優雅,更不像中國人重視氣派,而是一種簡單的生活享受。今天帶大家認識一位台灣的頂尖茶人,他不用多華麗氣派的茶具,但是卻能輕鬆分辨各種茶葉的好壞、品種,及製程問題,他也是全台灣唯二通過國內甲等評茶師認證的茶人 – 陳煥堂。
全台灣唯二的甲等評茶師
在中國,有非常完善的茶考試,從種植茶樹、製茶、開設茶行,到評茶等,都有證照可以考取,反觀台灣,茶葉歷史雖然淵源流長,但檢定、證照卻不盛行。
事實上,台灣茶藝協會曾舉辦過一個針對評茶能力的考試,在這個考試中,選出了兩位「甲等評茶師」,相信很多人都沒聽過「甲等評茶師」,因為至今為止,此種考試只舉辦過一次。
這個考試由當時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理事長吳振鐸先生舉辦,一開始先從400人中篩選出22人,這22人再去考筆試及術科,最特別的是,在術科的部分,10個人需要同時幫20杯茶配對,並且限時20分鐘,而且大家要同時進行,不僅考驗自己的本領,你還要和別人競爭,此種官能評鑑考驗評茶師的辨識能力以及穩定度,最後只有兩人通過,陳煥堂就是其中一人。
不過,儘管台灣的檢定制度停滯了一段時間,但在各方茶葉志士的努力下,台灣從今年度開始,也開始「丙級製茶技術士」的考試,讓在製茶方面的技術,也有一定的考核流程。陳煥堂認為,考試從沒有到有,固然是一種進步,但是他期許考試能與實務更加結合,別只流於形式。
而問到陳煥堂為什麼可以有這麼敏銳的感官,讓他在激烈的比賽中,就算面臨時間上的壓力,還能細心品味出茶細微的層次變化。陳煥堂說 : 「主要是看過的茶要多、喝過的茶也要多、最後就是靠生活累積各方面的知覺。評茶師的感官訓練需要從日常生活累積,舉例來說,當你說出這茶具有肉桂味、蘭花香時,你一定要先知道肉桂、蘭花是什麼味道,建立好自己的香味知識庫後,你才能經由不斷地練習更提升自己的敏銳度。」
台灣人喝茶迷思多 需要再教育
近幾年食安風暴頻傳,民眾對喝茶其實心驚膽戰,害怕農藥殘留問題,覺得「第一泡茶」不能喝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台灣茶其實有許多檢驗機構,例如 : SGS、台茶、茶改場等,所以大家其實不用害怕。在安全的茶品下,第一泡茶含有較多的皂素及胺基酸等物質,若倒掉相當可惜。
除了「第一泡茶不能喝」的迷思之外,台灣人還有「手採茶迷思」、「產地迷思」、「比賽茶迷思」等。陳煥堂表示,機器採茶可以節省人力,並在最佳採收時間採集茶菁,對現在缺乏勞動力的茶產區來說沒有不好,大家應該更注重製作過程及成品的結果,而不是執著於機器或人工採茶。
優良茶的比賽在當初的時空背景下,立意良善,對於提升製茶技術及增進銷售都有實際的效果,然而目前則因為舉辦比賽的單位有利可圖,導致比賽多如牛毛。而且只要有比賽,不管品質好壞、參加點數多寡,都會出現特等獎,而不會從缺,再加上評審功力不足,素質參差,使選出來的茶品質無法與獎畫上等號,導致民眾高價卻買不到對應品質的茶。
陳煥堂認為,台灣茶最大的困境在於,生產上「半發酵烏龍茶偏向綠茶化」,把菁味當清香,造成半發酵茶不發酵的情況,以及茶品在茶廠製成毛茶,各店家購買後就直接進行包裝銷售,而少了精製過程,使茶品保存更不容易,且無特色;而大家過度追求「比賽茶」和「包裝過後的故事」,使整個茶市場及茶銷售都重視比賽、包裝、故事性的行銷,失去茶的本質。
開設茶行 社區大學講課 推廣茶的觀念
造訪隱身在大安區巷弄內的「意翔村茶業有限公司」,會發現裡頭無時無刻都有許多愛喝茶的同好聚集於此,其中,也可看見許多外國客人的身影,因陳煥堂曾接受過許多國外媒體的採訪,將台灣茶文化發揚至日本、歐洲等地,所以使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
(圖說 : 日本對陳煥堂的報導。原文請看此處。)
除了開設茶行之外,陳煥堂也在台灣的社區大學教課,並且會去全台各地茶區教授茶農種植技巧及製作方法。由於陳煥堂出身南投茶區,從小就在茶的薰陶下長大,對茶的種植、製作瞭若指掌。
(圖說 : 陳煥堂在社區大學的室內教學課程。圖片來源/陳煥堂)
這幾十年來,陳煥堂一直在台灣茶產業默默耕耘,並且視推廣茶的正確觀念為志業,他在社區大學的學生年齡20~70歲不等,其中有高知識份子、茶農、消費者等,你可以看到,在台灣,喝茶是沒有年齡限制,更沒有貴賤之分。
陳煥堂告訴我們:「茶」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從茶樹茶葉本身、種植、採摘到製茶,其中都有許多的細節,很多人常常來上我的課,第一堂總會問我:老師,為什麼茶要上一個學期呢?但上完第一堂課後,往往他們上了一個學期還不夠,又來了第二期、第三期。
(圖說 : 陳煥棠帶學生親自走訪茶區講解。圖片來源/陳煥堂)
陳煥堂的茶葉教室不同於死板板的教學,也會參雜有趣的小活動,像是茶的化學小實驗,讓課程相當活潑。同時課程也不只限於教室內,也會帶學員到不同的茶區實地訪問、學習,讓學生從「做中學、學中做」,實際參與製茶、明白製茶的過程與辛勞。
長期耕耘之下,陳煥堂也有了一群追隨他茶理念的學生,遍布全台各地,師之功夫之後,有些學生在茶區從事一線製茶的工作,有些自行開設茶行,有些則追隨陳煥堂的腳步,在社區大學擔任茶講師,使他對茶的理念與教育可以傳承下去。
陳煥堂喝茶簡單 追求本質
在台灣,對任何人說起喝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章,非常「個人化」,當然這無關乎好或壞,只有喜歡不喜歡,有些人追求茶具上的視覺享受,有些人堅持茶的原味。陳煥堂說 : 「當然可以用好的茶具泡茶,但是在意這些外在事物之前,應該要先對每種茶有基礎的認識,不然過度執著於外在的東西,反而會忽略喝茶的本質。」
陳煥堂泡茶相當簡單,基本的茶壺、茶海,與幾個茶杯,不用過多華麗氣派的裝飾,就能將茶的本質呈現出來,也因為如此,意翔村茶行的氛圍像是一個以茶會友及提供專業茶討論的好地方。
來意翔村買茶,如果像去一般茶行一樣,進門劈頭就說 :「我要3千塊的凍頂烏龍。」陳煥堂不會賣給你。相反地,他會先跟你聊聊,泡茶讓你實際品嘗,進而找出適合你的茶。對陳煥堂而言,茶不僅是一門生意,更是一種交朋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