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深夜裡仍在辦公室挑燈夜戰的上班族來說,叫一份美味的外送餐點不僅是對辛勤加班的自己最佳的犒賞、同時也不失為是忙碌中最省事又方便的用餐方式。而對於許多不想出門刮風淋雨、曬太陽的懶人們而言,外送服務更宛如是救星般的存在,除了省卻不少出外奔波的麻煩、還能夠讓宅男宅女在家也能夠享用到各式的美食。
事實上,這些由現代人生活習慣轉變而不斷衍生出的需求,正為餐飲市場開闢了另一塊全新的市場,根據研究機構CB Insight的調查指出,2014年全球投入餐飲外送的電子商務資金已超過10億美元;雖說目前大部分的外送交易仍是透過傳統電話進行,而線上餐飲外送服務僅在全球餐飲市場中占有極小份額,但是兩者的比例卻逐漸在扭轉當中,再加上行動裝置與網路的快速普及化、以及民眾對於生活便利的需求遽增…等因素,再再都使得線上外送的商機和規模漸趨龐大,而全球的外送餐點服務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並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線上APP服務搶攻外送餐飲市場
據了解,由於目前大多數餐廳並沒有額外的設備和人力提供外送服務,因而看準此商機的外送餐點APP服務公司紛紛摩拳擦掌地趁機搶占餐飲產業中的這塊利基市場。在外送餐飲的APP上頭,除了能夠藉由數位化方式為餐廳省去因為使用傳統電話溝通訂單而耗費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更可提供完整清楚的菜單、評價系統…等透明化資訊,以協助民眾加快選擇餐點的速度並過濾掉品質較差的店家。
在實際流程上,外送餐點服務公司的客服人員一接到民眾透過網路所下的訂單便會立即通知餐廳,而外送人員這時則會騎著摩托車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以最短的時間抵達餐廳並收取客戶所訂購的餐點,再將美味的餐點熱騰騰地送到客戶的面前;其中,外送APP服務公司的營收來源大多是來自於向民眾、餐廳或者是向兩者同時收取服務費、上架費或佣金…等費用。
研究機構統計,2015年外送餐點的商機在美國至少上看203億美元、義大利和英國分別可能有136億和105億美元,而則台灣最少存在有79萬美元的相關商機。或許正因為歐美地區民眾對於外送餐點服務的接受度高且市場龐大,因而已有許多公司紛紛進入市場、並且具有令人驚艷的表現。
舉例來說,美國線上外送平台鼻祖Grubhub及Seamless(兩者於2013年策略聯盟合併)去年第二季度即創造了8,795.5萬美元的營收、同比成長47%,淨利達到935萬美元;而成立於丹麥、目前至少跨足15個國家的Just eat則在去年上半年寫下總營收1.078億英鎊、同比成長54%,稅後利潤上看940萬英鎊的好成績;另一方面,除了前述兩者已分別在美國和英國公開上市且獲得超過20億美元以上的市值,舉凡英國Deliveroo、德國foodpanda和美國doordash…等也都陸續獲得了上億美元的鉅額資本融資,顯示投資者對於整體外送服務市場的發展極具信心。
全球外送餐飲服務方興未艾
事實上,這股外送餐點服務的風潮也正吹向亞洲市場,目前韓國最大的外送APP公司Baedalui Minjok已與15萬家餐廳合作、每月接單量高達500萬張,讓不少韓國民眾們都能夠透過手機吃到各類美食;而在中國,美團·大眾點評(兩者於2015年合併)則是具有總交易額超過1,700億人民幣、日訂單量突破1,000萬單的民眾生活良伴!
有趣的是,線上點餐外送美食的趨勢不僅從歐美吹向了全球各地、同時也使得不少原本不屬於餐飲產業的業者們企圖跨足此市場以分得一杯羹。例如,線上叫車系統Uber即於前年8月開始在洛杉磯和巴塞隆納實施餐飲外送服務UberEATS,並打出保證在10分鐘之內將餐點送上門的口號,目前外送內容除了每日數量有限的午餐三明治之外、也逐漸擴及至高檔餐廳的晚餐料理;而全球物流龍頭Amazon(亞馬遜)近期則宣佈將進軍餐廳外送服務市場,憑藉著其物流優勢進而將此概念應用至餐飲輸送上頭。
調查顯示,在選擇網路訂單的外送餐點服務時,多數民眾最為在意的乃是送餐的速度;然而,或許是因為模式仍稍嫌新穎而未趨成熟,因此各大外賣平台在部分國家往往都會因為準點率低而苦於無法提升滿意度。另一方面,像是中國的「美團·大眾點評」以大量補貼換取市場普及的方式,則使得該平台最終必須面臨是否能夠實現獲利的質疑。
或許,在消費模式不斷地轉變、新興服務隨著手機和網路而竄起的同時,外送服務平台仍然必須面對不少關卡和挑戰;在此同時,新一代的餐飲業和服務業也都應該思考著如何結合趨勢、順應民眾消費和生活習慣,以打造自我優勢並藉此獲得更高的消費者滿意度和黏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