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搶當人民幣離岸中心 台灣躋身第二

作者 :
全球搶當人民幣離岸中心 台灣躋身第二

前幾日,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說,人民幣匯率期貨上市有助於建構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相信大家一定很疑惑什麼是「人民幣離岸中心」? 建立這個對台灣有何幫助?為何「人民幣」那麼重要?

 

人民幣躋身國際要角 商機無限


首先,撇開你對中國的任何情節,就單看經濟實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且2014年時,人民幣已超越歐元,成為僅次於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國際貿易融資貨幣,也因為如此,人民幣成為新興國家的領頭羊。儘管中國政府近年來把經濟重心從「出口導向」轉為「內需消費」,但依現在世界各國對中國貿易依賴的程度,人民幣的國際貿易規模依然持續擴大,這就是為何人民幣重要的原因。

 

在各國都爭先搶食中國13億人口大餅時,人民幣的需求當然也會急速上升。事實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只會越來越快速,而台灣如何在它國際化的過程中,搭乘順風車,搶得商機呢?

 

先說台灣若可以順利承接人民幣相關業務帶來的好處,不只幫助台灣金融業的發展,還可增加金融業的就業機會,直接增加台灣的GDP。假設,人民幣債券要在台灣發行,那信用審查、發行跟承銷,還有廣告宣傳,都必須在台灣進行,即會帶動一整條金融產業鏈的成長。再來,台灣主要貿易國就是中國,但在2012簽署《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之前,兩岸的貨幣清算都得透過香港,因此被賺走很多匯兌手續費,可是在簽署之後,台幣可直接換成人民幣,為兩岸貿易的廠商及公司省下大筆費用。以 2013 年兩岸貿易達 1,972.27 億美元來計算,省下的匯兌手 3 續費就高達 10 億到 15 億美元。而這些的發展都有助於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

 

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獲國際話語權

 

「人民幣離岸中心」正確來講,應該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中心。「人民幣離岸市場」是指在中國境外的地區開辦人民幣的相關業務,也就是說,你可以在中國境外的地方使用人民幣存款、放款、買保單、買人民幣匯率期貨等。而「離岸市場」的建設主要就是想滿足在中國境外人民的人民幣需求。

 

基本上,一國貨幣的開放,絕對不是越國際化、越自由化就越好,貨幣政策通常是一體兩面,那到底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有何好處?有何壞處呢? (人民幣國際化議題請參考: 中國欲擠身進「一籃子貨幣」,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路 ?)

 
1.助於中國利率政策及指標的制定:2003年前,中國政府對人民幣管控嚴格,使其不易流通與兌換,所以當時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方式,都是以「非官方」方式進行,因為如此,中國政府難以掌握境外人民幣流通數量,無法對其監控與管制,在這樣的情況下,也無法訂定一個有效的匯率指標。因此,2003年之後,因為金融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日益上升,中國開始在香港提供「人民幣清算業務」開創人民幣離岸使用先河,也幫助它統計流通在境外的人民幣數量。
 
2.減少匯價風險:因為中國對外貿易比重大,一旦人民幣國際化,對外貿易和投資都可使用人民幣計價與結算,會減少匯兌所帶來的風險,到2014年為止,已有15%的跨境貿易,是採用人民幣進行結算。
 
3.提升國際地位:當人民幣越自由化與國際化,在各國相關人民幣的金融商品越多,就代表人民幣具有越大的影響力。目前在全球說話最大聲的貨幣,為美元、歐元、日圓,這些都是現今市場上的國際貨幣,一但人民幣影響力提高,成為國際貨幣,中國政府就擁有一種世界貨幣的調節權與話語權。
 
利的相反就是弊,接下來談談國際化後的壞處。
 
4.對中國金融穩定產生負面影響:人民幣國際化之後一定會對中國的金融穩定產生影響,因為貨幣的國際化會加深中國與全球經濟的連結,也就是說,國際金融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會反映在中國金融市場中,使中國金融市場變得更為敏感。
 
5.增加調控的難度:當國內為控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緊縮政策,進而提高利率時,國際上流通的人民幣可能會趁機而入,增加人民幣的供應量,因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應,造成調控的難度。

 

 

全球搶當「人民幣離岸中心」- 香港、倫敦、新加坡比一比

0724 02

 

香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也是最早建立的地方。主因為地緣政治相近,且香港為亞洲地區的金融中心,再加上兩地往來密切,使人民幣在香港的數量達數百億之多,也因此衍生了許多人民幣業務的需求。香港的人民幣業務發展至現在,你能想的到的人民幣業務,都可在香港辦理,無論是銀行相關的存匯放款,或是證券相關的債券、基金乃至於保險。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優勢在於,它的業務種類為全部中心裡最多元,最全面的,且人民幣存款金額也是最多的。

 

各國有鑑於人民幣國際化越來越快速,紛紛搶當「人民幣離岸中心」,從2013年起,德國、英國、新加坡、法國、加拿大都開始角逐「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立,最後德國、英國、新加坡都順利設立,而現在「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前三名為香港、新加坡、倫敦。

 

英國倫敦是從2013年開始人民幣業務,而2014年也正式授權「建設銀行」成為「倫敦人民幣清算行」。而為什麼英國能夠勝出呢?主要是因為倫敦是全世界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各個主要的國際貨幣在倫敦交易的比重都接近40%至50%,且中國與英國的雙邊貿易額在2013年已經突破700億美元。目前在倫敦已經可以買到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且英鎊也成為繼美元、日圓、澳元之後,第四種可以直接兌換人民幣的貨幣。

 

新加坡則是於2013年通過中國授權,設立人民幣清算行。且中國甚至同意人民幣在蘇州工業園區和新加坡之間可以自由流動。目前在蘇州工業園區內的公司可以向新加坡所有銀行進行借貸,並且可對新加坡企業直接投資,也可在新加坡發行人民幣債券。

 0724 03

 

 

台灣服貿卡關  人民幣離岸中心遇瓶頸

有鑑於對中國出口躍居台灣首位,且越來越多台灣廠商至大陸設廠,兩岸經貿往來更加密切,於是台灣與中國在2010年簽訂ECFA時,即開啟許多人民幣相關的金融業務,2013年中國銀行台北分行更成為台灣人民幣清算行。到目前為止,國內人民已可使用人民幣進行存款、買賣保單、買賣基金等業務,而新增的人民幣匯率期貨,使商品線更完整。金管會說明,未來會朝向人民幣商品多元化發展。

 

台灣確實在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例如,台灣人民幣存款高、寶島債發行量充足,再加上對中國貿易順差大,還有地緣優勢,這些都勝過已經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倫敦和新加坡。但是在中港以外人民幣交易中,約有62%是透過倫敦來操作,而台灣人民幣有80%是以存款形式,所以雖然存款高,但在交易的產品少,導致人民幣在台灣流量偏低,是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首要問題。

 

反觀香港,人民幣存款有1.1兆,但人民幣商品及業務卻相當多元,有點心債,約4千億元、有貸款約2千億元、還有2700億元的RQFII(RQFII相關介紹請參考:輕鬆看懂財經名詞Part1)及3000億額度的滬港通,除此,目前香港每日人民幣清算金額超過800億元,也是台灣200多億元的4倍以上。

 

而台灣流量為何遲遲無法突破呢?台灣除了積極擴大人民幣的資金規模外,也應破除自我對人民幣的限制,例如,每日限提領人民幣2萬元的規定應改變。而增加流量的方式除了推出更多元的人民幣商品之外,應該藉由RQFII的設立,讓人民幣可以回流中國,而不是只是一直存在銀行裡,賺些微的利差,而RQFII的設立,其實有被納入《兩岸服貿協議》中,且此協議若通過,也有利和大陸簽署兩岸換匯協議。而依台灣人對中國經濟開放的態度來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設立只會更遇瓶頸。

 

在政治上,台灣人害怕變成第二個香港,且中國在國際上對台灣的打壓也是不爭的事實,兩岸之間的政治矛盾不可能輕易化解。但站在經濟的角度來看,在人民幣快速成長的未來,台灣是否能在其中搶賺一筆商機,對我國經濟無疑是一大助力。但同樣地,台灣也應避免過度依賴中國,13億人口大餅、人民幣國際化商機當然不能錯過,不過也應該在國際上尋求其他經濟管道,爭取與其他國家簽訂貿易協定的機會,才能在發展中國市場上與台灣國際發展上取得平衡,避免被打壓的命運。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理財網、中時電子報、MBA智庫)

Comments

X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重設密碼
請輸入您的信箱,新的密碼將以mail的方式寄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