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源分配 VS. 中產階級的消失

個人資源分配 VS. 中產階級的消失

俗話說「財不露白」,朋友間很忌諱談彼此「薪水」的高低,因為比人家高的話怕被拗請客或借錢、比人家低的話怕有失落感;此外更是鮮少人會聊自己錢都花去哪了,或許是沒養成記帳的習慣、太愛亂花,怕被嫌生活揮霍。我們常會說服自己等賺夠多了再存起來,但要知道賺錢跟管錢的能力,都是要長時間練習的,尤其是我們每天都要面臨生活開銷的決擇,也就是資源分配的智慧。

 

薪資結構影響對資源分配的掌握度

一般上班族每天都要為五斗米折腰,是因為我們只是個平凡的受薪階級,還沒累積足夠的資產,無法靠資產的收益來支應日常生活開銷。所以說怎麼累積資產,就是從上班族進階成中產階級的關鍵。

行政院主計處十一月初公布了一零四年薪資中位數統計,「薪資」與「經常性薪資」近六年的複合年增率分別為1.97%與1.2%,前者大於後者,表示目前薪資的成長動能為「非經常性薪資」,其複合年增率為6.63%。這意謂著企業與過去相比,變相用加班費、獎金收入、津貼⋯⋯等名義來加薪,反而不去調漲本薪,以便維持薪酬制度的彈性,讓企業能適應景氣榮枯的變化,「共體時艱」便是這種情況的最佳寫照。

倘若未來的企業在薪資結構的設計上仍以「低本薪+高績效獎金」的浮動設計發展,於受薪者而言,尤其是中產階級,獎金收入因為配發的不確定性,對心理帳戶來說就像一筆橫財,領到時不見得能妥善地運用於長遠的目標上,導致資產累積的難度增加。

(薪資增幅>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膨率),顯示民眾生活開銷的預算未被壓縮【製圖來源:行政院主計處】&【Stock-AI】)

 

低掌握度造成消費看近不看遠

由於本薪上漲不易,再加上工作環境普遍苦悶,民眾變相關注在能立即產生滿足感的民生消費上,而忽略做中長期規劃。yes123求職網最近的民調顯示,四十歲前且工作一年以上的上班族,開銷前三名為「飲食支出、休閒娛樂、其他家人生活費與教育費」,93.5%的上班族希望平均每月減少3,851元的開銷。這也難怪知名餐廳每到假日就大排長龍、廉航的普及讓國人出國渡假日趨頻繁、iPhone發行就湧現搶購人潮⋯⋯,這些動輒上千上萬元的花費,消費者還是爭先恐後。當大家在追求五感的刺激與身心靈的滿足時,儲蓄率自然降低,進而喪失把錢拿去累積資產的機會,於是中產階級漸漸消失。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1-16-%e4%b8%8b%e5%8d%8812-07-50

(2000年網路泡沫與2009金融海嘯後,儲蓄率雖然有微幅增加,但都沒恢復至事件發生前的水準【製資資料:行政院主計處】)

 

資產的累積只能早不能晚

低利率的環境,讓儲戶無法得到以往的報酬,而且熱錢同時推升了資產價格,衝擊了舊有思維下資產累積的步調,尤其是退休金與許多社會福利的計算基礎岌岌可危,於是提前準備、延後享受或降低品質,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以投資不動產為例,買房是個強迫自己資源分配的方式。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的「2016上半年住宅需求動向調查」顯示,一旦購屋後、生活支出項目減最多的是食衣住行這類基本日常必要開支(33.5%) , 再來的是休閒娛樂(30.5%)。所以說買房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資源分配的意願問題。買房相對於買股票或創業作生意,是個較為主流的大額資本投資。若把投資時間拉長、並且觀察人口持續流入的幾個都市地區,獲利的現象更為明顯。

不過一旦我們因為晚婚、或不婚也不生育,以致無自住的購屋需求、或以租代買的話,就不會有日後轉手的資本利得,更不可能有房子出租的現金流收入。若加上年輕時沒有確實準備退休金的話,是否該好好思考我們晚年會剩下什麼?一直工作到六、七十歲有可能嗎?雇主願意持續雇用這麼年長的員工嗎?房東願意把房子租給高齡且生活行動不方便的租戶嗎?

全國住宅價格指數【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

 

王永慶:省一塊錢才是真正賺一塊錢

建立以儲蓄為基礎的理財思維,克制自己的物慾、培養記帳的習慣、有目標的存錢,每次拿出錢包前先想想自己是「想要?需要?還是一定要?」此外可以嘗試設立薪水、生活與其它不同目標的帳戶,發薪日就只提領生活費至生活帳戶,剩下的分流至其它帳戶,依退休、買房、結婚、旅遊等目的做區分;要是怕意志力不堅定、會亂花錢的話,甚至可以考慮買季或半年期的郵政定存單;再來也可考慮開設外幣帳戶,一有閒錢就換美金、日幣、人民幣等主流外幣,未來旅遊或賺匯差皆宜。唯有看重錢的未來價值,才能提早過理想的生活。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維京人酒吧 Viking Bar,作者:諶俊銘,首圖來源:LA Times

Tagged with

Comments

X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重設密碼
請輸入您的信箱,新的密碼將以mail的方式寄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