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被高估,實際結算量不足全球1%

作者 :
人民幣國際化被高估,實際結算量不足全球1%

人民幣國際化自 1988 年起就有學者開始關注此議題。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政經各界均意識到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缺陷,必須改變現有貨幣體系格局,推動多元核心貨幣並存的國際貨幣新體系遂漸成為共識。隨著 2009 年 4 月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啟動,人民幣國際化正式起航。

 

人民幣國際化在今年是一個熱門話題,而人民幣國際清算系統也已確定要落戶上海。英國、德國和瑞士都主動推進建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計畫,很多國家已和中國間簽署兩邊的貨幣互換協議。但是 Brown Brothers Harriman 的全球外匯策略主管 Marc Chandler 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被高估。所謂人民幣國際化,目前涉及到的僅僅是中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貿易,還有一些貨幣互換協定,而這些協定目前沒有一個付諸實施。

 

首先,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的交易使用人民幣,肯定不能算作國際化。再者,各國與中國簽的貨幣互換協議也尚未投入使用。沒有使用就代表沒有需求。當然,互換協議可能對倫敦、新加坡、蘇黎世等金融中心,以及那些計畫中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來說十分重要。

 

12 月 16 日中國外匯管理局 ( SAFE ) 公佈的資料顯示,截止到 11 月末,今年中國公司一共涉嫌 25 億美元外匯交易造假。共有 112 家公司涉案,41 家將會受到行政處罰,12 家被認為違法。Marc Chandler 認為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根據本月 9 日 SWIFT 報告,人民幣成為貿易融資中位列美元之後的第二大貨幣。這個消息帶來了各種誇張的想像,甚至有人提出美元將被人民幣取代。這種說法未免信心膨脹。貿易融資 (例如信用證) 中人民幣的使用上升,或許只能說明有人利用貿易資金流掩蓋資本流動。信用證是用來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從而得到相對較高的利率的幌子。

 

絕大部分使用人民幣的是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公司之間的交易,真正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貿易總量很小。SWIFT 的資料顯示,人民幣貿易融資曾在 2013 年 1 月和 3 月分別超過歐元位列第二,但在中國政府嚴打發票造假之後回落到第三位。實際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占全球總量不到 1 %,低於泰銖和瑞典克朗。遠遠跟不上在人民幣在貿易融資的使用。

 

(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

 

Comments

X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重設密碼
請輸入您的信箱,新的密碼將以mail的方式寄給您